close


2006.11.05 pm09:40

前言…

  其實,我從來不是一個「畫畫」的人。若要把藝術簡略的分成三大塊─圖像、音樂、跟文字,我是一個很明顯屬於「文字」裡面的人。
  我一直覺得我們家有所謂畫畫的基因。小時候住在南投埔里,因為家的巷子口就有一間畫室,所以我媽就帶著我跟哥哥去學畫。畫到最後,我跟我哥都變的沒興趣,反倒是我媽學畫畫學的很起勁,我很佩服我媽雖然不是科班出身卻還是可以畫的很棒,特別是水彩跟炭筆的運用更是得宜。我哥在當時雖然沒有被激起藝術的氣息,卻也在多年以後走上廣告設計一途。惟獨我,我只記得小時候我畫磚塊會一塊一塊不規則的畫─我只有被稱讚過這件事,其他的,就沒了。於是後來我便暸解,這種事情果然還是需要天份。比起「畫畫」,我反倒覺得在創意方面我可能還略勝一籌(?)

  於是,從小我一直都沒有正視「美勞」或「美術」這門課,甚至去看的任何一場展覽幾乎都是因為要交學校的報告才去的。不是討厭,只是我不擅長而已。到高二,遇到宏維老師你,才讓我覺得這堂課不再是去美術教室聊天的一堂課。
  說實在的,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我知道第一份作業是「美的發現」,而非銅雕、水彩或其他什麼的,我立刻對這堂課產生很大的好感。其實那時你因為聽到大家的抱怨把一個禮拜兩篇的份量減到一篇,我有一點難過。但是想到要是我說我想寫兩篇大概會被其他同學揍死,我還是決定閉嘴而專注於那一個禮拜一篇的作業。其實在你說出這份作業的同時,我的想法已經超越了好幾週的進度,甚至在那時連假跟段考放掉兩週的課我也覺得難過。我想因為那是我喜歡且擅長的文字敘述吧。老師應該有發現我從來不畫畫而用照片代替(現在應該知道我用照片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會畫畫),然後補上超過你要的二、三十的字數的敘述。
  第二份作業是Absolut Vodka的廣告,我也暗自開心了很久。因為哥哥的關係,不僅晚上偶爾會調一點Vodka喝(好吧得承認我家冰箱凍庫就冰著一瓶Absolut Vodka);也讓我接觸到讓Absolut Vodka徹底成名的廣告設計。看到那本Absolut Vodka的「廣告大全」已經有一段時間,所以知道這份作業之後也很快的蹦出我想要的成品的樣子。

  於是這兩份貼近我的興趣的作業讓我開始期待每週二的美術課,在大福前看到老師的作品,又知道你即將在宜蘭展覽這件事情,讓我有強烈想去的欲望,所以找了一個假日,本來還想到處走走逛逛所以一身輕便的去了,而且離開展場後因為太早起床所以累了,也沒有再去什麼地方,開車回台北之後我跟他(許小步)都睡翻了。

心得…

  其實在到展覽室之前,我對這個展覽實在是一點頭緒都沒有。連老師你的作品主體圍繞在什麼之上都不知道,然後就一股腦兒的殺去了宜蘭。
  在老師你前來解說之前,跑去看了海報上你約略解釋的作品的主題─人。
  人與人、人與空間,往內往外的延伸,讓我在看你的畫作時有很多的想法。

  所以,瞎扯了一堆之後總算要進入主題了。以下純粹都是個人的想法,或許跟宏維老師你作畫的本意不同,但、就也只是我個人的感覺麼。(笑)



  其實整個展場讓我駐足最久的是「陌生狀態 〈二〉」。或許是因為很生活化,更能讓我體會深刻。就像老師你說的,也許我們跟一個人的緣分就只有擦肩而過的幾秒鐘;抑或是並肩站在行駛的捷運裡,就那麼短暫的一個時間。也許,一輩子就交錯過這一次;也或許,無意間的接觸之後,每個人其實都跟你有某些關係的牽連。
  所以,在思考陌生的同時,也會聯想到親密。
  最原始的血緣關係,你的爸爸、你的媽媽、你的兄弟姐妹。上學以後你跟同學、跟學長姐、跟學弟妹,跟老師跟主任跟校長。出社會以後,你跟同事、合作夥伴、頂頭上司。談戀愛之後,你跟男(女)朋友、跟他的家長、他跟你的家長、你們的小孩,然後再一個循環。
 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機緣,才會把這一切都牽連在一起?或許,這一切都不會有答案。隨之而來讓我想到的是,這有多難?在茫茫人海之中,你跟某些人有著很親密的關係,也許因為親密伴隨而來的爭執,但是當界線擴展到整個世界,你眼前的這個人;跟你度過的許許多多,那是你跟整個世界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的。
  所以,真的要珍惜。六十億的人口裡,你們會聚集在一起,會開心會快樂會難過會吵架,但其實這一切的機率有多小?讓我感觸很深的是,其實我跟許小步會認識是因為我們同一天生日─縱使差了十年這麼多。就只是這麼微小,這個世界也許有好幾百萬人跟我同一天生日,為什麼偏偏是他?就像我前面說的─這一切都是無解吧(?)



  然後是「流言」這幅作品。也許我們是被孤立起來的人;也許我們是那群耳語的人。我覺得這幅畫讓我有很深的感觸,是因為之前曾經閱讀過的一本書「男身」(作者孫梓評,麥田出版)。小說的主角是個男同性戀者,用日本的遊記穿插著一段一段的愛情故事,除了文筆之細膩,也讓我看到更深層的議題。
 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有幸認識一些男同志的朋友,了解其實他們的心思細膩如女人;也了解那些流言蜚語對他們的傷害。
  一個細小的動作;一句無意的話語,都極有可能就這樣傷害了一個人。
  所以當我看著老師的「流言」這幅作品,讓我不禁想起那些被「正常人」認為的「社會邊緣人」,我很不喜歡這句話,但在社會上他們的確處於弱勢。不是同情,而是很強烈的心疼。
  今天,你可以是一群人裡面的一個。但如果有天,你是那一個被孤立的人呢?

  最後是為數眾多的Human系列。
  在系列〈一〉裡有一張是baby的身軀卻有著成人的五官,那時你在解說時我沒有問到這幅畫的意義,所以可能我的想法跟老師會有很大的出入。我認為,小孩的身軀;成人的五官,代表著現代的人。其實我們都尚在學習,甚至到老也都一直還在學習,而在還未成熟的生理心理狀態之下,社會卻把我們逼迫的必須用超越年紀的態度去面對很多事情。
  最近一個很喜歡的獨立製作樂團蘇打綠發行新專輯,主打歌「小宇宙」裡頭提到一個詞:世故。我覺得用在這幅圖上實在再適合不過了。明明我們就都還不成熟,卻要用社會想要我們的方式去面對─幾乎完全不是真正的我們。

  再來是系列〈三〉的第二幅,你所謂的火柴人。(笑)你對這幅圖也沒有多加解釋,所以我也只好繼續講或許跟你本意不同的想法。
  世界那麼大,而我們就像根細小的火柴棒(?)當我們以人為本體來看,每根火柴棒都好大、富含好多意義;但是如果這天你從地球外看,一個一個人只不過是一根一根細小的火柴棒。
  當你吹捧自己多麼偉大多麼有用的時候,其實,在上帝眼裡,你就不過是根火柴棒。
  另外提一下這個系列的第三幅,深藍色的底用鮮黃色勾勒的線條。我只能說,這幅畫騙到我了。我一直以為斑駁的效果是老師刻意做出來的,聽到居然是放著就變成那樣,讓我覺得好無奈怎麼會被騙吶!但或許藝術就是這樣吧。刻意的東西、也許就不美了(?)

  最後是系列〈四〉的當兵系列(笑)。第四幅,一個小人在最底端帶著王冠呱啦呱啦講話的那張,立刻讓我聯想到「井底之蛙」。這幅跟火柴人給我的感覺是類似的,有些時候我們都誇大其辭,事實上外面有更多我們無法想像的世界。這兩幅都要我學會謙虛。畢竟在我們之外還有更多,就像那句俗諺─「人外有人;天外有天」。

  大致,這些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。我對於媒材的使用注意的不多,倒是許小步有發現老師的姊姊畫圖很常用到金、銀箔,幾乎每幅都有,是有特別的意思嗎?


  又,其實不只是圖畫,我對這整個展覽的感觸也很深。
  我覺得,這是一個階段夢想的達成。
  拿我自己來說,我雖然不是正統的文字創作者,但我把文字拿來當作表達的工具。老師你說,每幅作品都如同作者把心挖出來讓其他人檢視,其實你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眼眶偷偷的泛淚(哈、真沒用),但是對我而言也是相同的情形。我不好意思說一筆一劃,因為現在我的文字創作大多是用鍵盤。那就說,一個一個注音敲敲打打的完成我想表達的一份作品,那就是我的心。每個文字拼湊的詞句都是我的心情。

  看到整個展場內是宏維老師你的作品,讓我聯想到我一直以來想出書的夢想。所以我說,是夢想的達成。前年我有一篇作品,因為是從常去的Starbucks引發的一段故事,所以當我完成作品之後我試著跟店員和店長接洽張貼的事宜,大家也都很鼓勵我。那篇文章讓一個店員以員工的身分發表到Starbucks的員工刊上後在店面展出,我每看一個經過的人駐足看我寫的文字,我的心就糾結一次─是感動的那種。所以,不知道老師你看著一個一個人看著你的作品,有怎樣的感觸?

後記…

  最後了。
  其實我第一次自發性的看美術展覽,目的真的不是加分(笑),而是想以行動表示,因為老師你才讓我會喜歡跟期待這個科目。
  另外,by the way一下,簽名的時候我把日期簽成11.04了,而且我是一直到回家才發現今天是11.05,所以老師你也別計較太多囉。
  再扯開話題一下,雪山隧道真的很快。記得上次去走北宜來回開了快5個小時,還開掉快整桶油。走雪山隧道1個小時就到宜蘭了,而且來回才用了四分之一桶的油,差異真的很大阿!
  好吧,扯遠了。(笑)
  你說謝謝我來,我也應該謝謝你給我思考(跟動筆)的機會。縱使這不是大師級的展覽,但我看到你的家人幾乎都到場讓我覺得很感動。是個溫馨到會讓人鼻酸的景象。
  總之,謝謝你(笑)。能夠參與這場展覽讓我很開心。

2006.11.05 pm11:54


2006.11.12 am01:48

補上了上個禮拜去宜蘭看林老師宏維的展覽之後交給他的心得。
這比「男身」還誇張,整整3200字。
打的我好累。(苦笑)

林老師宏維還沒給我任何關於這篇心得給他後的消息,
哈所以我也不知道要打什麼,(笑)
如果他哪天給了我什麼我再補上(?)

另外ps.因為當初只打算給林老師宏維,所以用的人稱都是你阿我的,請將就。(苦笑)

2006.11.12 am01:50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aves Ch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